
我现在在从事营养师工作(23岁在职考研)…来自快乐向上66-微博
- gong2022
- 0
- on 11月 11, 2023
四十篇经验贴的主人公对于目标院校的选择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一番梳理之后,笔者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以难度作为首要考量因素,辅之地区,兼顾个人情怀。
第一类,排名靠前的985院校(清华、浙大、南大、南开、上交、复旦等)、传统四系(北大、人大、武大、吉大)。此类高校法学实力强,报考扎堆,然推免名额较多,统考学硕名额较少,法硕报名人数可怖。更重要的一点是除了传统的分数线、报录比之外,上述高校学校的生源往往是本校或是相同层次的高校,竞争压力不言而喻。
第二类,传统五院(法大、华政、西政、中南财、西法大)。因为专业特点,政法类院校有大量的硕士名额,法学教育规模远超前述985院校,相应的,报考的难度也会低很多,当然,是相对而言。另外,政法院校因为专业优势和较高的就业认可,往往也会有大量的考生扎堆报考,热门专业近年来报录比都超过1:10,但同样是1:10的报录比,相比于顶尖985(10个人里面考第1名),政法类院校(100个人里面考前10名)的难度要小的多。
第三类,财会类211和排名中上的211名校。财会类难度较大,典型的是上海财经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其优势在于能够接受复合型的硕士教育,比如财会金融知识的兼修、外语的提高拔升等,该类院校都有较高的就业认可度和就业质量,难度与收益显然是成正比的。其他领域的211名校,如北京邮电大学等理工类高校,法学实力相对较弱,竞争程度并不会那样激烈。
第四类是普通类211和省属重点一本院校。只要不是运气差到炸雷,通常难度较低,上岸几率大幅提高,是两考考生的较佳选择。性价比方面,这些院校在当地通常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也没有被名校环伺的压迫,就业、实习都不会很困难。
看完上述两位经验贴同学的分享后,不难发现,除了难度,考生们对区位也是比较在意的。首先,除了清北人法等少数几所高校,大部分高校都有其辐射范围,这一点在各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的就业范围便可窥见一般。学校所在区域往往是毕业生的就业集中区域,比如西政的毕业生大多就业于西部地区、华南地区,华政则主要集中于江浙沪一带。而硕士研究生相比本科生而言则要更为看重区位,因为大多数本科生会选择考研,往往还有调整的机会,而硕士生选择考博的还属于少数,大多数人会选择在毕业地直接就业。
其次,法学是地域性较强的学科,学校所在地当地,校友资源较为密集集中,以西政为例,重庆的大所索通、坤源衡泰都不乏西政校友的身影。
综合以上两点,建议大家可以在确定大致区位之后,再对该区域内的高校进行比较,这样更容易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院校。
,一年能否两考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同时准备会时常忧虑吃多嚼不烂,导致后期压力过大;只准备其中一个又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最后还可能落下一无所有的遗憾。根据作者统计,40篇经验贴,一年准备两考的高达27篇,而且他们的目标院校涵盖各个层次,法考成绩也是相当不错,可见,一年两考并且两开花的大有人在。
关键的问题是,正在备考的我们应当如何判断自己能否适合一年两考呢?笔者认为判断自己能否同时两考,首先要看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的理解能力是很难通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得到质的飞跃的。如果英语水平较高,六级裸考轻松550分以上,便可以放心准备;若英语水平一般,四六级低分飘过,而且对英语长期缺乏训练,则须慎重考虑。 其次,考研目标院校和法考在备考时间、考试科目、考察标准上的差异与冲突,结合自身情况衡量是否可以克服。 最后,还要结合考生自身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程度、归纳整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应试答题技巧、抗压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等。要知道,一年两考所面临的压力,并不是简单的1+1=2那么简单,而是指数级的翻倍。
总体而言,大家复习是从3月开始,到12月结束,战线9个月。具体而言:
一位成功上岸西政经济法学的研究生提到了自己的政治复习计划,笔者以为可以适当借鉴(详情点击:基础一般,如何一年过双考?):8月份开始准备政治,四个月,每天2小时即可。8-9月,听一节 的视频课,读一遍相应的精讲精练,做一节相应的1000题。9-10月,刷第二遍1000题,看错题解析,刷完读《政治大纲》,读完还有空读《风中劲草》。10-11月,每天读10页风中劲草,读完一遍。11-12月,反复背《风中劲草》,读第二遍《政治大纲》,同时看看《形势政策》。12月到考前,看一遍《风中劲草》,反复刷题,肖八徐八蒋五肖四(除了肖四,都只做选择题)。
学硕:学硕一般而言是目标高校自主命题,考试题型、参考书目也是各有特点,因此很难总结出适合所有人的备考时间方案。此处展示南京大学法理学备考经历,以资参考(详情点击:日就月将:南大法理高分考研指南):2020年1月到2020年6月:阅读张文显《法理学》、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朱庆育《民法总论》、马工程《民法学》、《刑法学》,西方法律思想史相关教材,制作电子版笔记。2020年7月到2020年8月:完成电子版笔记的收尾工作,开始第一轮背诵。2020年9月到2020年12月:阅读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制作电子版笔记,继续笔记的背诵工作。刷南大历年的考试真题。2021年1月到2021年3月:阅读、整理并背诵复试笔记。
专硕:法学专硕由于是全国联考,因此大家备考时间安排的共性较为明显。以一位厦大研究生曾经的备考经历来看(详情点击:从339到395,我终于上岸厦门大学),5月-7月,刷完人大绿皮书。5月就开始背书-7月开始正式用艾宾浩斯曲线背书。8-9月,开始做华成法硕的分章节真题,10-11月,再做一次分章节真题。做文运的真题套卷。12月份,文运五套卷、三套卷。
最后,对于大家最关心的考研期间每天应当学多久?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如果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会显得敷衍,但事实是,四十篇经验贴的主人公并没有完全重合的时间计划表,他们有的每天6点起床,坚持每天14、1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最终圆梦;有的佛系心态,每天8点起床,健身、恋爱甚至旅游样样不落,也能轻松上岸;更有某些在职考生往往于凌晨三四点挑灯夜读,也不耽误初试第一。因此,非要笔者总结出一份适合所有人的时间安排方案是不可能的,但笔者将大部分考生的作息表进行汇总分析后后,发现他们一般6:00-6:30起床,中午12:00-14:00午休,晚上22:30结束一天的学习,日均学习时间为12个小时。 下图为四十篇经验贴作者的起床时间图 (注:部分经验贴作者并未说明作息时间,因此予以省略)
下图为四十篇经验贴作者的晚上休息时间图 (注:部分经验贴作者并未说明作息时间,因此予以省略)
对于广大同学而言,复习论述题是一件超级心累的事情,考察范围广而且细致,即使花了很多的时间记忆背诵,似乎也不能提前准备好所有的知识点,考场上总有出其不意的题让你措手不及。
因此,如何全面、准确的回答论述题成为上岸与否的关键所在。
对于这个问题,经验贴的主人公们都提到了三段论式的答题技巧,简单而言,就是先摆出观点,再提供相应的论据,最后再收尾。
首先,摆出观点就是一定要把结论放在最前端,并且突出表示。论据论证是指分步骤或者分论点进行对问题进行论证,分别用序号标注,不同的知识点分成不同的段落,合理布局。一般而言,你写的分论点或者知识点就是得分点。最后的收尾是对全文内容高度概括,突出论点,呼应开头做到前后呼应,学有余力可以对前面论述进行一定的升华。
以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知识产权法为例:论述题:有人说我国知识产权在民法典中应该独立成编,有人认为不应该,谈谈你的看法和观点。
三段论下的规范答题应当是这样的:知识产权属于私权、属于民事权利,相应地,知识产权法属于私法范畴。但是,由于知识产权在权利获取与保护方面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有形财产权的特点,尤其是存在较多的行政性规范,并承载较多的维护公共利益的制度秉性。由此来看,知识产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民事权利。
在民法典中对知识产权问题作出规定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从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的变迁看,知识产权属于现代财产权体系的范畴,作为规范财产权制度的基本法律,民法典中规定知识产权问题具有当然的合理性。
其次,从财产利益的差异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非物质性方面来看,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智力创造性成果和工商业标记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再次,从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权、具体的民事权利的属性来看,民法典纳入知识产权方面的规定也顺理成章…….
再次,从当前有关国家民事立法法典化趋向看,我国民法典纳入知识产权方面的规定并非先例……
最后,从我国既有民事立法及其实施效果来看,民法典纳入知识产权规定更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基于知识产权的民事权利属性和知识产权法的私法秉性,以及知识产权的无形财产权特点和国内外已有关于民事立法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制度规范,在我国民法典中接纳知识产权规范势所必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期编辑 ?? yh?